
建国70年是我县交通运输日新月异、旧貌换新颜的70年。70年来,我县公路交通由解放初的无路可走、有路难行,到如今的高速穿境而过,省县乡公路连镇,通村通组公路通到了群众家门口;群众的日常出行也由原来靠双腿“丈量”土地到乘坐班线客车或公交车出行,群众生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提升。
俗话说:“要致富先修路”,乡村的振兴发展离不开道路建设。新中国成立以来,我县着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和发展,农村公路路网日臻完善。如今,我县的农村公路横通东西、纵贯南北,这些交通“毛细血管”的打通,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出行。
县交通局计划股股长 蒋毅:
整个全县的交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所有的建制村都达到了通畅,群众的出行得到了极大地的改善。
在舜峰镇金盆村,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水泥路贯穿全村,村民们三三两两闲坐路边聊着家常。在以前,这些景象是金盆村村民可望而不可及的,特别是农林自然村的村民,他们甚至都没有想到会有公路通到村里。
村民 胡德良:
我们根本没有想过有这么好的路,感谢共产党关心我们群众,我们几个老头子专门下来,看这个好形势,看好路、晒太阳。
在农林村跟金盆村合并之前,胡德良曾担任过十几年的农林村支书。他告诉记者,农林村地形条件复杂,山高路陡,进城一趟要翻越几座山,而且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可以出入,村民出行非常困难。
村民 胡德良:
七、八十年的变化就硬是一下子说不完,开始是一座山,你像这个地方一样,那个树兜都是崩下来的,下面挖一下,上面就压起下,修路也修不好 原来走路的情况啊,一个手抓茅草,两只脚就乱跳,如果是抓不到茅草,有时候就摔到地上。
说起建国70周年的巨大变化,胡德良感慨万千。
村民 胡德良:
我们这个路原来是一条小毛路,由于共产党的领导,我们在这个地方(的路)才由小变大,由差变好 这个水泥路修到我们这个小村子里来了。
舜峰镇金盆村支书 陈章加:
整个我们村的水泥路有30多公里,通村、通村委会、通自然村,大概有30多公里,都是党的政策好,都是国家投资来修的公路,这对我们广大村民生产工作和生活方面带来很大的好处,很大的方便。
除了农村公路的建设和发展,群众出行的交通工具也发生了变化。今年75岁的欧家湾村民徐生昌告诉记者,原来大家都是靠走路出行,到镇上或县城办事也很少有车子可以坐,如今,县城的公交车都开到了家门口,村民们进城办事,非常方便快捷。
村民 徐生昌:
原来是跑(走)路啊,现在基本上是坐公交车啊,出进都很方便啦,一天五、六趟车子很方便的啦。
公交车司机 陈建雄:
我们这个公交车一般都是经过南强到土桥,全程大概有18公里左右,每天20分钟一趟车,老百姓坐车都很方便。
70年来,临武交通飞速发展,纵观交通路网和交通工具的发展和变化,它不仅记录着公路交通硬件条件的提升历史,也折射出我县交通路网70年来整体面貌的发展变化,更是群众幸福出行的见证。
责编:倪睿彤
来源:临武新闻
动画解读《湖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》 五大亮点彰显“湘”式态度、力度、温度
今日辟谣(2025年7月22日)
警惕基孔肯雅热!广东佛山已超2000例感染
这个“加法”,何以产生“乘法”效应(文化中国行)
湖南日报观察头条丨七月郴州,好戏连台——“农文旅体”奏响融合乐章
今日辟谣(2025年7月21日)
昆剧《湘遇·湘昆》在郴州首演
改革为人民|千年天堑变通途
下载APP
分享到